English

性教育 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00-06-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宗春启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青春期教育应该是春天里温暖的春风、适时的春雨。

春天里,每个男孩都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每个女孩都像一朵悄悄绽放的花儿。成长,呈现了生命的美丽……

北京自然博物馆从4月中旬开始的《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展,正在吸引着许多中小学生。市区的、郊区的,甚至北京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集体来参观这个展览。

■为性教育办个展览

展览的组织者之一的刘连成先生承认,一年多前他刚刚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做的题目。深了不是,浅了不是。深了,人家会说你“诲淫”,浅了说不清楚,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其实,刘连成的感觉,也正是很多学校不敢开展性教育的原因。让自然博物馆和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推出这个展览的动力,来源于他们调查的结果:哪个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开展得好,哪个学校的校风就好;反之,那些不重视或青春期教育不到位的学校,校风就差,学生中打架斗殴的多、搞对象的多、发生性关系的多。由此看来,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对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好处,应该办。决心下定之后,就是写提纲、找资料、组织展览内容,准备了将近一年。

《男孩·女孩》的展览是办给孩子们的,他们觉得怎么样?据举办者观察,无论是男孩、女孩,他们在参观时都有几分羞涩和胆怯。对展览的有些内容,尤其是男孩,甚至不敢正眼去看,站在这个橱窗前,歪过头去看那个橱窗。倒是女孩子们相对勇敢一些,也只是三三两两结伴在这儿看几眼、在那儿看几眼。

在展厅里,记者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是河北保定地区一所中学的生物教师,也教授生理卫生课。记者问她这个展览怎么样,她说不错,她在学校里给学生上课时,有些地方“点到为止”,有的章节就让学生们自己去看,讲不了这么深、这么细。她觉得中学的生理卫生课甚至可以到这儿来讲。

同来的还有一位中年男教师,是个多年的班主任。记者倾听了他的看法。他说在中学生中普及性教育很有必要。1992年以前,他教的班有个别学生,在男女交往中出现过问题。从1992年以后,他有意识地在班里进行青春期教育,正面传播性知识,这么多年来他带的班,男女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早恋”之类的问题。他的观点是: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的利大于弊。

据举办者说,“五一”放假期间,有家长带着上中学的孩子来参观的。他们看见过一位母亲,边看边给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讲。那个母亲,一看就是个有知识的女性。然而这样的家长并不多。举办者就听到本单位一位女工作人员说:“你们搞的那是什么展览啊,怪恶心的!我可不让我孩子来看!”

有什么值得这位家长感到“恶心”的呢?是那些比较“暴露”的人体照片,还是那些胎儿的标本?其实举办者已经够谨慎了,人体照片尽量选用比较美的、严肃的,有些内容,则用漫画来表现。尽管如此,还是引起了有些人的愤怒。一个不肯透露姓名的老先生打电话来问罪:“你们为什么使用那些裸体照片!不用不行吗?”

现在看来,这个展览由于场地的局限,有些内容没有展开,也只是“点到为止”。举办者考虑到了某些人的特殊需要,在展厅放了一台触摸式电脑,带上耳机,一摸屏幕,询问者就可以听到对有些不好启齿的问题的回答。

■多数学校性教育仍是空白

参观完这个展览,记者想找一位性教育方面的专家。有人说:我国从来就没有性教育,哪来的性教育专家?这话是否说得太绝对了?我国难道没有性教育?

记者问一位去年毕业的女大学生,你在学校里接受过性教育吗?她回答:没有,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她对于例假的知识,是当过“赤脚医生”的父亲讲给她的(连她的母亲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对于女性生殖器官构造的了解,是最近读了一本外国人的著作《女性的生命历程》后才清楚的。

一位中学校长这样说:由于我国封建意识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以来又长期受到“左”的思想禁锢,再加上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所以,在教育界,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多,敢于打破禁区去探索的人少。

某中学一位老资格的教务主任说:青春期的性教育在许多学校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根本不到位。为什么?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课程表已经排得满满的了,性教育课挤不进去,也得不到重视。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力全在分数上,学生在学校、在家里所听到的惟一话题,就是学习。还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个是:关于性知识可以无师自通,用不着教、也用不着讲;一个是:只要学习压力不减,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学生就不会出问题。

想用学习压力来取代性教育,是根本行不通而且会出问题的,越是学习紧张,越要对学生加强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据说,在高三学生中,男女同学交往过密、拥抱亲吻现象反而更多。光用年龄原因来解释恐怕不足以说明问题。

■瑞典是如何开展性教育的

北京团市委一位从瑞典考察回来的同志,向记者讲述了瑞典的性教育。他们观摩了瑞典小学生的一堂课。这个班的学生年龄在9至12岁之间,属于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符号,一个符号是上边一个十字,下边一个圆圈;另一个符号是下边一个圆圈,上边一个箭头。画完了老师问学生:这两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啊?学生回答:前面那个代表女性,后边那个代表男性。老师说,回答对了。世界上的人有男人、有女人,我们这个班里有男生、有女生。现在请大家回答:作为一个男生,你眼中的女生应该具备哪些优点;同样,作为一个女生,你眼中的男生应该具备哪些优点呢?学生们开始抢着回答,每答一个,老师就把他或她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女生的答案写在男性符号旁边,男生的答案写在女性符号旁边。女生希望男生勇敢、强壮、有责任心、有幽默感等等;男生希望女生温柔、美丽、聪明、爱清洁等等。这个问题回答完了,关于男女性别的特征和差异,也就都写在黑板上了。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女孩子如果交了一个男朋友,你会不会把这事情告诉给你的父母,会不会把他介绍给你的父母呢?同样,一个男孩子交了一个女朋友,你会不会把她介绍给你的父母和其他朋友呢?在学生们做了这样和那样的回答之后,老师进行引导,她说,当你们与异性朋友正常交往的时候,应该把这事告诉你们的父母,而不应当向父母保密……

给中国考察者的印象是:瑞典的性教育已经从性生理教育向性别角色等性心理教育过渡了。

中国考察者看到,在瑞典,没有“早恋”的概念,学校也不反对异性学生之间的交往,认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令中国人感到惊讶的是,在中学生的性教育课上,已经用动画片轻松幽默地讲授男女关系了。这在我国的大学课堂上也是不可能的。

瑞典的性教育后面,还有一系列的措施。在这个国度里,有为青少年设的咨询中心,青年人可以随意去拿所需的避孕工具,没有人看管,也没有人过问。他们对青年人这样说:你有权解决你的性需求,但你不要生出一个你不想要的孩子来。这种宽容也是不得已的,当青少年的性意识已经觉醒,你想压抑是不行的,不如宽容一些,把最后的防线设在“尽量不要造成后果”上。宽容的实质是保护。在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瑞典还为那些不小心怀孕的少女开设了“绿色通道”。怀孕少女可以在“通道”内接受体检、中止妊娠、治疗和心理指导。整个过程都是为当事人保密的。但宽容不等于纵容,公开发行销售的色情刊物,绝不允许出售给未成年人。那类刊物被要求摆放在较高的、未成年人不易看到和拿到的地方,如果有未成年人要求购买色情刊物,销售商必须予以拒绝,否则,一旦发现,销售商将受到重罚。

据了解,瑞典是在青少年中间较早开展性教育的国家。当初在是否开展性教育的问题上,曾经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反对方认为:青少年的性意识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唤醒它后果不堪设想;主张开展性教育的一方则认为: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你只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争论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开始的时候,这个国家仅仅把教育的对象放在少女身上。但他们很快发现,仅教育少女是不够的,还有少男的问题呢。于是,他们又加强了对少男的教育引导:如何尊重对方,如何在正常的交往中不给对方制造麻烦等等。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性教育和性引导,加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少女怀孕的现象,也减少了青少年的性犯罪。

■对老师和家长也要进行性教育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不能算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而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是:必须爱学生。

本市某校数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初中一个女生和高中一个男生关系过于密切,被老师知道了。两个班主任老师把两个学生一起叫到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审问”这两个学生:“说,你们在一起都干什么来着?”女生掩面而哭。于是,老师命令男生先说,这位准男子汉“招”了,他“出卖”了她。记者在这里不想重复他的“招供”内容,但必须告诉读者,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多么严重的事情。老师对女生的批评是格外严厉的:“你怎么那么不要脸!你为什么不拒绝?……”两个学生分别背上了处分。那个女孩子本来是个好学生、班干部,性格开朗、活泼,从此她像变了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因此精神出现异常甚至自杀了也不是没有可能。还好,这个女生没有自暴自弃,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但这段往事给她本来应该是阳光明媚的春天,罩上了一片永远吹不散的乌云。

记者也听到了这样一件事:某校在给学生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发现一个女学生怀孕了。这个女生自己竟然还不知道(可见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两位女校医不知如何是好,立刻找来了教务主任。主任说:“这件事仅限于咱们三个人知道,对谁都不要讲,包括校长和她的班主任,然后你们陪她去妇产科……”一件可能在全校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情,就这样被捂住了。这位教务主任和两个校医,用自己的爱心,给那个女生构筑了一条安全渡过险滩的“绿色通道”。后来,那位女生和那个使她怀孕的男生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见到当年的教务主任,那个男生在心怀感激的同时,对年轻时的所为懊悔不已。

上面两件事说明:对老师也必须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以便使他们对学生中可能发生的事有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一知道如何预防,第二知道预防失败后怎么处理。有时候,老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决定着孩子们的命运。

青少年问题专家宗春山告诉记者,由于青春期性教育的欠缺,本市亦存在个别女中学生怀孕的现象,而且为数不少,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尤其是女中学生的家长。出现这种事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主要的。那些生活在不正常家庭、和家长不能正常交流的子女,那些在集体里不被接纳而感到孤独的学生,那些心理出现异常得不到调整的青少年,有可能自暴自弃或者用偷吃禁果的方式寻求解脱。因此,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家长,一定要和子女保持畅通的思想交流,要给孩子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并且认真地倾听。

春天是美好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春天,它也应该是美好的。青春期教育应该是春天里温暖的春风、适时的春雨。

(《北京日报》2000.6.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